2009-11-22 05:05:51
【明報專訊】地點﹕火炭藝術工作室
題旨﹕仍在進行中
本以為在火炭有如此多的工作室
和藝術家,大家彼此應該常常往來,
非常熟絡。
幾天之後,才發現並非如此。
無論是做哪一類自由撰稿人,或是
藝術教師,每每結束了一天工作,
都已經累到不行。
好容易有了時間精力進到自己的studio,大多數人似乎都選擇關上門,
進入工廠裏面的私人空間,
靜下來,沉下去,
哪怕是幾個小時也不錯。
偶爾彼此見到,
很可能是在巴士站或是電梯間,
匆匆招呼。
當然共處一個空間還是有很多機會交流,比如一年一度的Open Day。Open Day在不同藝術家眼裏的地位不同。「Open Day也是好事吧,但是也有一定的商業氣息。因為都是借助於某地產商的支持。地產商想給火炭營造藝術感覺,從而sell在這裏的房產。」剛剛進入創作階段的新人則更希望Open Day可以使他們的作品為更多人所知道。
為時兩周左右的Open Day其實籌劃準備的時間都會有幾個月之多,再加上後期的清場和回顧,也許可能佔去半年。雖然這裏藝術家雲集,但因為日常大家都忙,也很難總是聚在一起討論,所以會有一個臨時的八人小組抽空商議主要議題,屆時再邀請盡可能多的藝術家聽取意見。
這些層級關係對於一些人來說有些抽象,也有人覺得有點走場的感覺,「那個會的名字都好長,好像共產黨的組織和會議」。也有人質疑﹕「主辦的幾個人也許有野心想要把火炭搞得像模像樣,好像一個文化地標。可是其實本來大家都是自發的搬進來,自己專心自己的創作,為什麽一定要搞得好似個union?」也有人沒有意見﹕「那些會議並不是很官方很正式,不過是個臨時的procedure。總要有人牽針引線啊。」
各有各忙 Open Day聚首
我不由好奇起來,這個並不正式的會議到底是如何運行的,又牽涉到那些人和機構呢?還是翻出那張綠色地圖,細看頁腳有一個網頁地址。登上去看到 Fotanian幾個美工字體,也曾經有幾個藝術家建議我想知道更官方的信息應該寫信給fotanian在gmail的郵箱。Fotanian是不是這些參加會議的人們的簡稱呢?還是只是火炭人的英文翻譯?
湯太知道我的疑問,拿出電話說要打給華聯B座的何文聰(Homan),因為2010年的Open Day,他是那個8人committee其中一員。Homan還在工作室未起身,於是過半小時才去叨擾,方知道是前幾天來過的一壺檸七studio,而這位Homan也分明在電梯裏打過照面。他的工作室是幾人合租,有很多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他主要是做裝置藝術的創作。房間裏除去道具、文具,還有一台電視和幾張沙發,「有時候就是在這裏睡覺,當然大廈是不允許過夜的,所以我每次都只是不小心睡過去了而已。」
我們剛坐下,我就開始詢問關於 Open Day,fotanian和committee的種種問題,他答得慢條斯理,信息量好大。Open Day已經有七八年的歷史了,最初是幾個很早進入火炭的前輩搞得一個小範圍的活動。那時候他們會比較隨意的選擇幾日將工作室開發,三五知己互相上門拜訪。後來藝術家愈來愈多,這個傳統也繼續了下來,但範圍就愈來愈大。現在Open Day已經是這裏比較重要的活動了。
而那個傳說中的 committee在Homan口中並不官方﹕「大家可能有些誤解了。這個committee都不是多formal,也沒有一個標準的程序什麽的,是很 temporary的。更不必擔心我們會不會有野心,即使是committee的成員也都整日要工作,都是擠出時間見面討論問題的。這並不是外邊那種政治選舉,不過是有心的人想要幫手。」聽到我轉述其他藝術家的看法,他搖頭笑了﹕「我們一路都知道自己不成熟,也沒有會員制度,深知是一個informal的過程。成日擔心有沒有artists會不鍾意我們的做法呢。一直希望做好點。而且因為我們有很大的主動權,所以想爭取多一些東西。比如會給參展的 studio一些artist fee,這也是我們平常都會抱怨的事情。為什麽展覽不付給artists錢呢,如果擺展覽可以有收入就不用日日去兼職了。」
Open Day在常人看來,不過是十幾天的event,可是需要花費力氣來佈置。每個工作室大概需要一個月準備,那個空間就被佔用了。這或是有些人選擇不參加的原因吧。
八人小組 Fotanian認受需時
又問他會不會愈辦愈多商業氣息,他表示現在還不必有這重顧慮﹕「商業化都可以看做是民間的一部分,我們的Open Day較少政府參與,所以商業或是民間的支持很珍貴。有這些支持,也說明Open Day是有價值的。」
正在籌劃中的2010年Open Day,committee已經有了一些初步想法。「不過我們沒有定什麽特別的theme,因為一向都是由studio自己決定要展示什麽。」除了開放工作室之外,他們還計劃在一些工作室裏舉行seminar和screening。近來着手的project則是一項裝置,邀請火炭之外的artists在一列火車內外擺放或懸掛作品,火車可能會從火炭駛出,走去城市他處。Open Day結束後,也有事要做﹕「想着要做一個research,做survey調查香港的art audience,我想對香港的藝術發展和教育會有些用處。」
說道火炭人和Fotanian,他很認真的給了一個區分﹕火炭人是外界能找到的對藝術家們最好的歸類,是主流媒體率先使用這個詞語的。但其實在火炭很少有藝術家會介紹自己是個火炭人。Fotanian是十幾個人一起改的,看上去會覺得和火炭有關,但又不是外界給的名字,所以中文和英文都差別很大。
火炭人 藝術的堅持
Fotanian 或是火炭人現在還是一個很模糊的稱謂,因為沒有組織機構可以依託,反而可以靈活的詮釋。火炭人可以是相對於觀塘、賽馬會、牛棚等其他藝術空間而言的藝術群體,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更加私人化,民間化,不喜歡公開自己的生活狀態;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代稱,比如在燒臘廠對面作業,或是對着九肚山冥想,有人就這樣回答我「我是火炭人啊,我願意是火炭人,很多時間都在這裏度過嘛。乘小巴上山,在樓下士多午飯,抬眼就是一片綠色,這是火炭人的生活。」
火炭人對同類充滿了想像,既有資歷上的﹕「一流畫廠的呂振光先生才有資格叫自己火炭人吧,他自己來着很久了,又有很多學生在這裏。」也有學校派系的,「火炭人大部分都是中大人,老師學生一大堆。」
也有人根本不在乎甚至反對這個詞彙。「最重要自己創作出好作品來,叫什麽名字都不緊要。」或是「藝術應當是很個人的表達,為什麽要有個label給我們,好似我們很一樣呢?大家不過是在同一屋簷下而已。」
但是沒有一個藝術家會在解釋這些詞彙的時候,談到非藝術的火炭人——那些比他們來的早的,呆的時間長的工人、文員、清潔工。以前不少文章都有一種敘述,大致是覺得進駐工廠的藝術家很難不被工業文化感染,影響到自己的風格。可是我訪問的藝術家們,都絕少和非藝術火炭人交流。也許工業文化或是火炭記憶的痕是會體現在作品中,但我懷疑角度應該還是由外而內的觀者。工作室搬進的不是沒有格檔的工廠,而是工廠裏一個一個小單位。
(四之三)
文 蕭鳴澗
編輯 徐志堅
Casino Strategy: 6 Approaches Experts Recommend
-
In the ever-enticing world of casinos, we find ourselves drawn to the
allure of chance and the thrill of potential winnings. Yet, as we step into
this glit...
11 hou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