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文化遊記(一):Fotanian 2008
週一, 2008-01-28 12:07 — Self
上星期參觀了兩個不同藝術活動,一是深港雙城雙年展於中區警署群舉辦的“再織城市“,另一為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Fotanian 2008“。感覺很不同,第一當然因為兩者為不同類形的活動,第二因為參觀的目的不同。因著不同的參觀目的,對於兩個活動,我產生了不同的體會。今次我希望集中講述對伙炭的感受。
整個火炭藝術村開放計劃中,有七幢工業大廈內的工作室參加展覽。工作室主要分佈於華聯及華樂兩幢工業大廈,而其他工作室則零散地分佈於其餘五幢大廈,主要只有一至兩間工作室在其他工業大廈裡開放。開放計劃在一月的第二及第三個週末及週日舉行,每天開放時間為下午二時至晚上八時。
繼續被邊緣化的工作室
其間大會會安排導賞團帶領參觀者參觀。但大部份人都是“自由行“,如果參觀者只抱著“行逛“的心態去參觀,當然能夠一天六小時內完成整個參觀,但問題是,參觀者中的確有很多人仔細觀賞作品,而他們用六小時(包括休息時間)只能完成於一至兩幢工業大廈內的參觀。而大部份人亦會選擇由華聯、華樂兩幢開始 “掃 “下去,最終導致其他工業大廈內的藝術工作室被邊緣化。我(持著仔細觀察的態度)在第一天用了三小時,也只能完成參觀大半幢華聯工業大廈的工作室,因為太累之故,決定要截返歸家。對,開放計劃開放整整四天,如果一天看不完,不可以第二天再看嗎?可以的,我相信總有人採取這種方法,但問題在於香港人的時間未必這般充裕: 今天能夠濟出時間,明天未必可以; 故此,這邊緣化問題亦會持續。
主辦機構應與參展團體共同商討解決這種持續的邊緣化的問題。因為不能夠移動藝術租戶的緣故,主辦機構可巧慮投放更多資源或尋找贊助,鼓勵大眾參觀被邊緣化的工業大廈;例如設計儲印章計劃,鼓勵參觀人士盡量完成整個展覽,然後以小小的大會紀念品送給參觀人士。所有方法都有其不足之處,雖然此舉可能會改變了他們的參觀目的,但這方法不排除人們為了拿紀念品而可能會越行越有興趣,忘記了本身為了拿紀念品的目的,而認真的參觀起來。
藝術繼續無界
另外,我發覺這次開放日中有些得意的現象:工作室的背景音樂。在參觀過程中,不難發現藝術家喜歡播一些柔和的音樂:由輕民謠至爵士,甚至藍調和輕板的靈魂都是他們的選擇。這很合理,如果行蘇豪區的畫廊,他們大致上都是播這類型音樂,令整個氣氛除了變得悠閒舒暢外,亦不禁增強那種說不出的高雅;感覺很 high class。如果蘇豪區是法國社會學大師Pierre Bourdieu 所認為--文化活動和品味生活因為人民的等級產生階層化的呈現,那麼整體上的火炭藝術村則為抹掉這種階層意識的粉刷;低下街層的地理位置,彈性高的說話聲調,沒有裝煌的藝術室,及歡迎各方人仕的包容量,配上蘇豪區所用的音樂,實在是一種mix and match。把難明的高雅文化帶到普羅大眾裡。有些工作室更走前衛路線,它們播放的是K 場,的士高所選的remixes。一邊參觀一邊有超remixed版(節奏快而激)Celine Dion的”All By My Self”,另有一番感覺。
多樣化的工作空間
其中一幢工業大廈的頂層的工作室為一位較知名的藝術家的藝術室。不知是有意或無意,該名藝術家的地點位於叉燒工場旁邊。一門之隔,分別是頂香卻油膩的叉燒工場及格調一流的工作室,就像到了雲咸街的畫樓般的工作室。筆者不是要貶低叉燒工場,但它確實不經意地反襯出該工作室的高尚。
DSC_0227.jpg
比較陰暗的樓層盡頭有一間別樹一格的工作室
再下幾層,有法籍本地藝術家的工作室。同樣,其工作室都是裝修得很美麗,優雅;這是因為該工作室是被買下的,故值得花錢把其裝修一下。在那個展覽中,我見到在法國人眼中的中國,雖然眼光是奇異的,卻奇妙得真實。發展中的中國及新舊交替的中國文化,雖然對我們來說是很熟悉,熟悉得不太察覺,但就是由外國人那種奇異的眼光表達出來,重新被察覺出來。
再下再下,就是一大班年輕藝術家,走出學校,到這裡建造新天地的一群。他們很有活力,他們的作品亦很有力量,題材大膽但不失感情。我訪問了一位陳姓的女年輕藝術家,她的最新作品其中一樣為人般高大的毛織衛生巾。據陳小姐透露,她希望透過衛生巾作為一種容器,去看生命,而該作品其實是她的衛生巾作品的第三部,之前已在學校做過陶製和青銅製的衛生巾。她認為以往的作品質感上(texture)比較硬,而感覺上亦比較冷。製作這第三部作品則一反以往的作品的特點,質為軟,感為暖,所表達的是作者對母愛的珍重。雖然題材敏感,卻流露濃厚的感情,更啟發不斷的思考性。年青一輩的藝術家雖未必有年長一輩的經驗及知名度,卻冒著失敗的機會,願意作破傳統的嘗試,可見年青藝術家有著等待被發掘的勇氣,難能可貴。
DSC_0277.jpg
陳小姐與她的衛生巾作品
P.S.: 我不知道下年會否再有這個開放日,如果有的話,到時我會反轉參觀的次序,由下面向上走:P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