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
5、6月間,造訪了威尼斯雙年展的最當時得令的當代藝術後,轉至翡冷翠和梵帝岡的文藝復興畫作、雕塑和教堂等古建築,再花了整整一星期在巴黎的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殿堂龐比度中心和大皇宮等。一邊看展覽(原作),一邊讀當地出版的藝術書籍,包括 Durini的 Beuys Voice、Rothko 的The Artist's Reality: Philosophies of Art 和 Kiefer 在法蘭西學院的系列演講稿 Art Will Survive Its Ruins。目的是思考藝術的精神性追求的進程。結論突顯了當代藝術的蒼白。
藝術追求內在價值
回想上學期中,三位修讀藝術的同學帶同研究題目到訪,希望知道我的意見。她們要研究的是,西九是否年輕藝術家未來的出路。我心裏頓時嘀咕:「年輕人地思想果然先進,未畢業便曉得考慮出路,還正正經經的把對出路的想法構成研究的題目,實在認真。我自己呢?幾十年來,我只曉得死守『藝術家的(唯一)出路只有自己的藝術作品』的原則。我問自己,我是否落後了?這是否不同代的藝術家之間的代溝呢?」我堅守的(有可能落後)藝術原則源於我理解藝術為內在價值的追求、精神性的活動及思想自由的基地。這是終極的追求。這樣的追求很容易被定性為「為藝術而藝術」。「為藝術而藝術」原是十九世紀法國集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藝評人於一身的特奧菲爾·戈蒂埃(Pierre Jules 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採用的口號「l'art pour l'art」,原意是表示藝術本身存在着一種內在價值,跟任何指導性、實用性和道德上的功能沒有關係。目的旨在提醒,藝術家的本分是透過創作去追尋並豐富這種內在價值。因為是內在的,外界沒法干預,所以本質上創作的過程是自由的。假如我們以為創作自由是由他人或者制度(例如政府和社會政治制度)賦予的話,創作的方向已偏離了目標,原本想要達到的,永遠不會實現。
美學引入政治生活
當然,這個概念一直受到不同時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和評論家批評以至否定,認為「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態度脫離了社會和群眾,流於自說自話的夢囈。然而,由於逃避納粹黨追捕而自殺的德國哲人班雅明提供了一個值得後世深思的例子。在其經典文章〈機械化再生產時代的藝術品〉的最後章節裏,他以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和未來主義藝術宣言為例,討論到法西斯主義為了保障自身利益,把美學引入政治生活中,目的是為當時愈來愈無產階級化的現代人和不斷形成的群眾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而不致專注於群眾希望消除的既定資產體系。最後,當所有花在發展政治美學的工夫到達絕頂顛峰時,只會發生一件事情:戰爭!政治上的計算是,只有戰爭才能為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建立共同目標,同時尊重傳統的資產體系。從科技的角度而言,只有戰爭才能動員所有的科技資源而保持着既定的資產系統。他指出戰爭的毀滅性證明了社會的成熟度不足以把科技合併成為自己的組成部分,同時,科技的發展也未能適應社會的基本力量。例如,社會把人潮引進戰壕,而不是疏導河流;飛機被用來在城市上空投擲燃燒彈,而不是在田間散播種子。
談到法西斯主義和藝術的關係時,他以未來主義始創人馬里內蒂(F. T. Marinetti)的口號「讓藝術被創造,讓世界消滅」為例,挑釁地總結出,只要法西斯主義者期待戰爭能提供一種由科技改變了的感知而帶來的藝術喜悅的話,「為藝術而藝術」便功德圓滿了。最後,面對法西斯行使美學的政治處境及共產主義把藝術政治化來回應,班雅明輕嘆道,人類的疏離已達致以經驗自我毀滅為美感上的喜悅的程度了。
行文至此,我不禁自問,我是在危言聳聽嗎?這是藝術家參與政治運動的必然結果?
邁向理想主義行動
其實,班雅明洞悉了藝術偏離追求其內在價值的危機:成為政治或其他非藝術目的的工具。對藝術和藝術家都沒有好處。在這個人所共知的政治制度崩壞、價值觀虛無的今天,藝術的內在價值有變嗎?當然沒有。同意的話,藝術家可以立刻起來行動了。Action!
Mark Rothko指出,藝術是邁向理想主義的行動,更是一種社會行動。就算藝術家創造了一些只有自己才理解的東西,他已然為自己作為個體作出了貢獻,同時也貢獻了社會。因為當一個個體改善了自己適應世界的方法,社會自然得益。說到底,一個社會的好壞判準,端視乎每個個體的好壞的總和。沒有人說得準,一個單獨舉動的影響有多深廣遠。更沒有人有資格去判斷誰的個人需要較貼近社會。Rothko這樣的語調看似輕鬆包容,實際上,他不單止窮一生的精力作畫,他更在創作中研究和示範如何透過現代藝術把自己帶領到精神層面,體會藝術的內在價值。難怪他有這樣的豪言壯語:現代藝術家踏遍了人類所有的造型經驗。(The modern artist has traveled through all of man's plastic experience.)
故此,作為藝術家,我們要是搞清楚藝術的終極追求的話,自己和社會自然受益。反而,自身追求未明,亂花心力在外在的追逐上,難免徒勞無功。
Wednesday, July 13, 2011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