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2日
卡夫卡 圈來圈去
本地新媒體藝術家崛起秀
互動裝置反思科技吞食個人特色
卡夫卡晨早出發去香港教育學院(教院),為的是捧友人有份出演的2011年國際爵士合唱及千人樂動滙演的場,順便一看教院校長張炳良教授口中「將會成為戶外表演以及其他活動熱點」的中央廣場天幕。
這個有着半透明天幕的廣場,有蓋範圍可以容納七百五十人,清靜開揚環境不俗。卡記不時聽文化界老友呻撲水找資助租場地的苦況,雖說現刻多了地方選擇,不過要山長水遠入大埔郊區舉行又是另一回事。卡記只能說,對於非新界區居民而言,此新場實屬聊勝於無也。
新媒體藝術互動行先
下午收到友人的長途電話,幾千里外打來講的仍然是他愛得不能自拔的藝術畫作,原來是他的至愛《一幅耶穌釘十字架油畫》(Crucifixion With The Madonna, St John And Two Mourning Angels),終於證實出自米高安哲羅之手。卡記一向說他有眼光,即使擁有者英國牛津大學列明是另一畫家的作品,他也堅持疑點重重,幸好多得意大利藝術學者利用紅外線技術來驗證,一切水落石出,作品得以正名。
對於愛玩愛新鮮的卡記來講,科技在驗證之外,還有無限可能性。卡記每年都會留意老牌新媒體展覽搞手Microwave的微波藝術節,至今仍算年年有驚喜。剛收到料得知Microwave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合作,在7月尾舉行「發明π——香港新媒體藝術樂園」,展出五組以「Invention and Intervention」為主題的互動裝置,7月22日至8月7日在又一城舉行。
卡記除了喜歡新媒體的玩味性和創新性之外,當搞手跟卡記說展覽以香港為本,作品全出自本地藝術家之手時,卡記即時舉腳支持,一探這個本地新媒體藝術家的崛起秀。當中有羅揚文的LED創作「Shades Dynamicism」、2008年新媒體藝術奧斯卡「奧地利電子藝術」榮譽提名藝術家林欣傑電子裝置與雕塑作品「Signal Morphor」、林妙玲的手提電話與大自然聲音之作品「Streaming Nature」、2010年藝術新秀獎得主張瀚謙以聲音、影像及互動創作「No Longer RIGHT」,以及楊嘉輝的電子作品「Machines for Making Nothing」。
查實多媒體與新媒體是兩回事,搞手跟卡記講︰「新媒體藝術利用非傳統介面展現藝術,通過不同形式傳遞訊息,同時收集觀眾反應,並不斷演變藝術所呈現的面貌。」聽落複雜,簡單一點就是強調作品與觀眾互動的現場感,從中惹起思考。怪不得有人將新媒體藝術家冠以「發明派」之名,皆因革新發明讓概念及作品遊走於藝術、科技與生活之間。
依賴科技成生活障礙
回想起來,一向都有藝術家推出有關科技對於生活影響之作品,正如早前有以iPhone主宰生活為主題的小劇場,而這次展品亦是反思科技介入生活。張瀚謙「No Longer RIGHT」的創作意念傳統又簡單——寫字。他劈首已問卡記多久沒有認真用筆寫字,撇除訪問寫的鬼畫符速記之外,確實打字多過寫字。他着卡記先寫下自己的名字,「每人都有自己的書寫方法,美醜不重要,看的是個人獨有的筆迹與風格。」張瀚謙將卡記的字形、力度和個人風格的抽象形象轉化為一篇有關書寫的文章,不用多說,卡記已意識到科技正不知不覺間吞食了個人特色。
至於楊嘉輝「Machines for Making Nothing」也是諷刺科技為生活帶來溝通障礙。一連串由電池供電微型電子物件,相當於五六十部體積小於一副撲克牌的智能手機,作品彷彿未見驚喜,卡記不斷按製「輸入」,玩法無趣得很,楊嘉輝見狀後便講句「人類與機械互動無實際用途」,一言驚醒卡記。回想每天不斷重複的輸入動作,容忍機械以近乎催眠的視覺或聲音為反饋,情況無奈又是事實。幸好卡記未對機械太過依賴,不過有點擔心終日與電腦、埃瘋為伴的世姪宅男G,為免科技進一步侵蝕他的社交溝通能力與聯繫,卡記決定明天帶他來參觀!
除展品外,參展藝術家將於7月30日舉行藝術家研討會,分享及剖析他們參展作品的創作概念及過程,以及分享新媒體藝術創作歷程。另外,五位藝術家更會粉墨登場,在8月7日於香港藝術學院賽馬會演藝劇院舉行感官現場Sense Live!,通過身體、腦電波、光影、感應器、手機發出的訊號和視像等表達媒介,加上舞者,打造出一場由抽象到實體的跨界別感官之旅。
Casino Strategy: 6 Approaches Experts Recommend
-
In the ever-enticing world of casinos, we find ourselves drawn to the
allure of chance and the thrill of potential winnings. Yet, as we step into
this glit...
12 hour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