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 「大地.藝術」系列,猶如進入一個「倒行」的旅程,開始有一個起點:可是,開步後就是往後行,像一個 infinitely regressive 的旅程。一切從紐約開始,大都會博物館和現代美術館這些國際級的藝術場所,不知何時開始,已經變成一個遊樂場,整天人來人往,很有嘉年華的味道。逃出曼克 頓跑到 upstate 的 Storm King Art Centre, 剛好碰上策劃多年的林瓔 Maya Lin 的作品 Wave Field 開展,Wave Field(1995-2009)系列令人聯想到於施工上與它同出一轍的先行作品 Earth Mounds(1955)和它的創作人 Herbert Bayer。有研究現代藝術的學者,認為 Bayer 是大地藝術的 precursor,但是,這個說法還是有人爭議,不單是研究藝術的學者,就是 Bayer 自己也抗拒被定位為大地藝術的一份子。又或者,再退一步說,林瓔也同樣反對自己被定性為大地藝術家。
這當中是否反映有關大地藝術的一點什麼﹖
自 從設計華府的越戰紀念碑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1982)以後,林瓔不斷面對兩個掙扎─一是擺脫做一個專門設計紀念碑(memorial)的藝術家,另外就是堅持遊走於藝術與建築之 間,決不選擇。當然,這是個人取向問題,但有趣的地方在於觀察她如何為自己的藝術生涯導航。在過去的四分一個世紀,她還是創作了多個著名的紀念碑,包括亞 拉巴馬州首府蒙哥馬利的民權紀念碑 Civil Rights Memorial(1989), 還有在母校耶魯大學內的 Women's Table (1995)。但是,她於較早前宣布,今年9月在三藩市的熱賣博物館加州自然科學館(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揭幕的新作 What is Missing?(2009) 將會是她個人最後一個紀念碑設計項目。
這個由三藩市藝術委 員會委約的作品,林瓔把悼念的目標放在自然世界裏因人類文明生活而湮滅的生物、景觀和地方。根據作品的介紹,目前地球上每二十分鐘就有一種生物絕種,林瓔 刻意架空「紀念碑」的形式,只是把玩「紀念碑」的悼念精神,以文字、圖片和錄像紀錄這些將會滅絕的大自然生態,藉此教育人類意識到大自然生態所需要的平 衡。
9月在加州自然科學館揭幕的 What is Missing?是一個混合聲音以及多媒體錄像裝置的「紀念碑」,於未來一年,還會推出以此為題的網站和多媒體裝置,於世界不同的地方出現。林瓔今次的創 作,於形式上是徹底顛覆紀念碑的本質,讓它從一個「single, stationary object」的模式解放出來,於時空上,林瓔刻意把「紀念碑」從歷史的框架中抽出來,放到未來。What is Missing?不單讓人悼念失去的,還教人如何活到未來。透過公眾紀念碑去悼念大自然生態的湮滅,可說是把大自然與人類等同的象徵儀式,讓人類明白文明 發展要與大自然共存。
從林瓔的個人藝術生涯以及藝術的詮釋角度來看,她運用於這個「終極紀念碑」的創作手法,那就是說:架空「紀念碑」傳統 的模式,把玩「紀念碑」的意義到近乎荒誕的境界去令人面對和接受失去,打破社會上對「紀念碑」的種種理所當然,這也是現代藝術家對抗建制規範的一種手段。 某程度上,大地藝術(land art)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也是在同樣的哲理精神下產生。如果說大地藝術是因美國藝術家 Robert Smithson(1938 - 1973)而生,相信也不會有什麼爭議。於飛機意外喪生的 Smithson,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的人物,他的影響不單在於他留下的經典之作 Spiral Jetty(1970),更重要的是他探索藝術的理論和他透徹的思維。下周續談。
「大地.藝術」系列之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